初稿

更新:2020-03-28 20:29:39

第一幕

1-1 博物馆门口
(钱教授带着化学系的学生们站在河南博物馆的门口,周奇作为领队学生举着红色队旗(队旗上写着“艺术与化学”)站在队伍前方、钱教授的左后方,学生们有的举着相机,有的背着书包,有的拿着水杯……紧凑的跟在钱教授身后,脸上带着对参观艺术品及获得知识的期待)

(钱教授带着学生们踱步走向博物馆门口,边走边问道):今天呢,我们主要是来参观一些明清时代的具有代表性及有极大艺术价值瓷器,你们知道瓷器是由何发展而来的吗?

周奇(略微沉吟,语速缓慢,却带着坚定):是陶吧,据说瓷器是在白陶等的制作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原料筛选、淘洗精制、拉胚成形等都对制陶工艺略有借鉴。

钱教授(转过头,对着周奇微微点头笑道):看来你对陶瓷的发展很感兴趣嘛。没错,瓷是由陶发展而来。那大家知道瓷和陶的区别是什么呢?

(同学们低头沉思,而后又小声议论,可谁也不敢先出声报出答案)

钱教授(钱教授等了一会,慢慢说道):不为难大家了,简单来说,瓷在原料选取和烧制技术上相较于陶来说有了飞跃的进步和突破。瓷的胎体原料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它的氧化铝含量 远高于陶,而碱性氧化物和氧化铁的含量又远低于陶,这也就是为何瓷体瓷胎呈白色。且通常来说,人们会在瓷体上上一层玻璃釉质,这也是与制陶不同的一点。
(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说道):原来是这样(受教了)(原来如此)(谢谢教授讲解)。
(正说着,队伍已经走到了大厅内,教授停下来,向同学们解释):河南博物馆有八个主展厅,今天我们主要访问讲解的是明清珍宝馆,请同学们随我道二楼来吧。
同学们(跟着教授的步伐,声音不大地回答道):好!

1-2楼梯间
教授问道:大家知道瓷器都有哪些种类吗?
周奇(在大家还在思考时,周奇抢答道):按时间来说,分为原始瓷器、青瓷、彩瓷釉。
教授(欣慰)道:没错,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可有哪位同学知道哪种颜色的瓷器是这些彩瓷的基础吗?
同学们七嘴八舌:青瓷吧,青瓷名气最大(白瓷!白瓷难得)
教授示意同学们停下,接着说道:是白瓷。只有瓷器的白度很高,后续加入着色剂,瓷器的色泽才会鲜艳纯正。唐代时,白釉工艺达到成熟,在那时釉中含铁量小于1%,为后来的彩釉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周奇略微沉思后,问到:既然瓷器的颜色需后续着色,那古时是靠什么着色呢?
教授赞许地看着周奇回答道: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举例来说,青瓷的着色剂为氧化铁,随着工艺的发展与成熟,工人们慢慢能通过添加赭石来调节其中的铁含量,从而达到控制着色深浅的目的。而其颜色的鲜艳度还与氧化亚铁与氧化铁的比例有关,比值越高,绿色越艳丽,所以最开始,瓷器是在强还原条件下制成的。随着时间发展,有越来越多颜色亮丽的釉瓷出现,红釉的着色剂为孔雀石,而蓝釉的着色剂为氧化钴,由一些钴矿制成。
(同学们边走边看路过的珍宝名器边听教授讲解,心中暗暗感叹古人的智慧)
(说话间,队伍来到了明清珍宝馆,不知是不是方才一直探讨瓷器的缘故,同学们的目光竟全被馆内的一套瓷杯吸引过去,还未走近,队内便有了轻言赞叹之声,教授仿佛意料之内的看了同学们一眼,领着同学向那套瓷杯走去)
教授轻声道:这套瓷器名为“十二花神杯”,是清康熙时期的仿制品。
周奇接到:我曾在搜索文献时读到过它的故事(语气缓慢且含有惋惜,给人欲言又止之感)
教授道:没错,这套瓷器无论从工艺还是从历史价值来说都颇有纪念意义,今天我们的课程就从这套杯子一生的起起落落开始吧。
(灯光变暗,后勤整理场景,众学生退场,周奇与教授站在舞台前方边缘处)
接第二幕……
To be continued
参考资料:古代劳动中的化学 百度词条“河南博物馆”

第二幕
场景一:景德镇官窑
背景音乐:神秘古朴,有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
匠人在烧制瓷器,穿着朴素,外表朴实,隐隐透着圆滑世故。
背景由暗转明,一旁的桌子上,放着十二花神杯的画坯的草图,窑的全部从较暗的背景里显示出来。
匠人低语(烧制瓷器时非常专心):这应该是我能做出最好的瓷器了。
匠人专心烧制瓷器,此处的烧制过程尽量还原真实烧制过程,旁白讲解烧制瓷器的化学原理。
瓷器烧制完成,匠人取出瓷器,被它的美所震惊,同时旁白停止。

场景二:紫禁城里的一座宫殿
背景音乐:舒缓但威严的音乐
皇帝(五十岁上下)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个豪华的木盒,盒子里装着十二花神杯,皇帝拿起其中的一个细细把玩,露出欣喜的表情,但看起来仍然很威严。
宫殿门口跪着一个大臣,大臣(行礼后):皇上,这是官窑按陛下要求烧制的一套杯子,陛下满意吗?
皇帝没有看这个大臣,眼光仍在杯子上,很有威严地“嗯”了一声,招招手让大臣出去。
大臣出去后,皇帝一旁的太监(50岁上下,声音有点谄媚):皇上,这套杯子可是极品呀。
皇帝微笑了一下,把杯子从木盒里全部取出来,把它们摆在桌子上欣赏。
皇帝对太监说:去,把它们摆在多宝格里。
太监:嗻。
太监小心翼翼地把杯子装回木盒,把木盒捧到多宝格旁边,再把杯子拿出,摆进去。

场景三:紫禁城里的一座宫殿(和场景二是同一座)
背景音乐:宫廷威严⾳乐
日本使臣进朝,使臣看起来比较威严,给人一种野心很大的感觉,外表相对高冷,但不及皇帝威严,年龄在40岁上下。此处注意使臣礼节。使臣说中文,不说日语,但能听出中文说得不是特别顺畅。
皇帝与使臣寒暄一阵。
使臣看到了放在多宝格里的十二花神杯,惊叹于它的美,与皇帝交谈时频频看向十二花神杯,有点心不在焉,皇帝发现了这一点,笑着吩咐太监:把十二花神杯取过来。
太监:嗻。
皇帝拿起一个杯子,又放下:把这套杯子拿过去给使臣瞧瞧。
使臣磕头:谢陛下。
使臣小心翼翼地把手探向杯子,拿起一个,眼中闪现出陶醉的光。

场景四:景德镇官窑内
背景音乐:灵动
日本使臣自从看到十二花神杯后很想得到它,但皇帝不可能送给他,他试图将十二花神杯的制作方法带回国。于是派人去景德镇找到制作十二花神杯的匠人,说明来意后,匠人看起来很开心,但又藏着些许忧虑。
使臣使者:请把制作十二花神杯的方法告诉我。
匠人:抱歉,秘技不外传。
使者拿出一张五百两的银票,匠人摇摇头,使者逐渐加码,匠人依然不同意,当使者掏出五千两银票时,匠人同意了。
匠人口述十二花神杯的制作技术,使者在一旁记录。
使者很高兴。

场景五:京都的皇宫
背景音乐:日本古代雅乐
⼤使回国记录⻅闻并上交天皇,天皇对十二花神杯很感兴趣。⼗⼆花神杯在⽇本名声⼤燥。日本百姓纷纷谈论十二花神杯为何物,由于本国最好的瓷器工匠也造不出来,因此把十二花神杯奉做神物。

教授的旁⽩声。
⼈物侧写:
1.匠⼈:爱国、圆滑、⼀⼼研究制瓷技巧、深受康熙赏识、为⾃⼰的技艺骄傲。
2.康熙:勤政爱⺠,爱好⼴泛,尤爱瓷器⽂化,连出⾏游玩都要随身携带喜爱的 瓷器。将瓷器制作推到了⼀个⾼峰。
3.⽇本⼤使:终于⽇本天皇,懂得投其所好,欣赏中国瓷器制造。表⾯性格严谨 谦虚,实则执着精明,但也懂得进退有度,知礼节,仔细研究过中国⼈的待⼈礼节及⽂化背景。
4.⽇本天皇:威严。喜爱中国艺术⽂化并成⽴了中国⽂物纪念馆。
5.百姓:⼋卦
6.⼤⾂们:忠于皇帝,恪尽职守。

主要事件:康熙年间,康熙极为喜爱瓷艺,⼤⼒发展瓷器制作⼯艺,匠⼈身份达到⼀个⾼度。 ⼗⼆花神杯出世并由匠⼈进供给康熙帝。康熙极为喜爱,常常随身携带,由此⼗⼆花神杯在⺠ 间也名声似鼎。(此处详细信息由客栈闲谈百姓道出) ⽇本⼤⾂秉着打探中国国情并看似建交的⽬的登上中国⼟地,朝拜康熙帝,康熙帝招待⽇本⼤ 使并向其展示中国的⽂化宝物(其中包括花神杯)并赏赐少许(却不包含花神杯)。 ⽇本⼤使⼼系花神杯并想要献给天皇,遂私下向匠⼈请教相应⼯艺,匠⼈秉念待客之道透露 稍许,去没有全盘托出,⼤使⼼知⽆法得到,并笑辞匠⼈。 完成相应朝⻅建交任务后,⽇本⼤使回国交差,并将所⻅所闻汇报与天皇,其中包括⼗⼆花神 杯的华丽精美与粗略的制作⼯艺并找画师记录下花神杯样貌并收藏于中国⽂物馆中,从此,花 神杯在⽇本也⼴为⼈知。 


第三幕
故事梗概:
二战时期,日军大肆对中国进行烧杀抢掠,并且,还特意成立了文物搜集组织,目的在于掠夺中国珍贵的文物,二战期间,中国的很多珍贵文物都被抢走了或者被损坏了。得知天皇深爱收藏中国的文物,尤其是瓷器,日本将领牧野冰叶之前就对十二花神杯有所耳闻,趁着战乱,就私下派人多处搜寻,借此机会回去邀功。当搜集进行到一半时,战情突变,日军呈颓势,上面下达紧急撤退指令,匆忙之下,牧野冰叶只带走了桂花杯,回国途中,不幸遭遇海上风暴,牧野冰叶所乘坐的阿波丸号,在暴风雨中沉没……
主要人物:日本将领,
次要人物:日本士兵若干,饱受战乱的中国人若干(老人,妇女,儿童)
道具:中国瓷器,阿波丸号船只,着装符合身份即可,
背景音乐:战场上的悲惨哀嚎声,大海上的波涛汹涌声,船只沉没时的沉寂声
故事详情:
战火已经蔓延到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中国人饱受战争摧残,日本将领带着一支队伍四处搜寻,欺压百姓,砸坏房屋等建筑,为的就是寻找那一套十二花神杯,但是由于战乱,十二花神杯已经流落到人间各处,牧野冰叶到处派人搜寻,希望能够凑齐整套,带回去向天皇邀功,但是,突然一天,来自驻中国的上海司令部发来紧急电报说:战情突转,我军大势已去,紧急撤退,紧急撤退!牧野冰叶收到信息以后,让手下通知下去,收拾装备,即刻撤离!紧急之下,牧野冰叶只带走了暂时在自己身边的桂花杯。队伍随机赶往码头,由于撤退紧急,没有留意当天的天气,当航行进行了一半的时候,突然天色变暗,海面波涛汹涌,阿波丸号左右晃动,一直不停的颠簸,船上的将领和士兵逐渐慌张起来了,突然,一个大浪从侧面翻滚过来,一下子把阿波丸号打翻了,全军覆没,桂花杯也随之一起消失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了……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化学与艺术协会
写了 14384 字,被 人关注
致力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