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中有话|“艺术与化学”课程有感——浅谈敦煌壁画的艺术特征与蕴含的化学原理

更新:2020-05-05 21:20:51

47748_4sfa_9749.jpg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还被称为千佛洞。也是我国四大古窟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通过对敦煌壁画的艺术分析和对壁画颜料及颜色演化的研究,体会古人的智慧以及感受艺术与化学结合的魅力。


一、敦煌壁画

       1.主要题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傻子王八王八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朱雀                              玄武

47749_2fl6_8530.jpg

青龙                               白虎


       2.造型特点: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

       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

       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突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

       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突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

47749_h8x8_1277.jpg


       3.主要类别:佛像画、经变画、人画像、装饰画、故事(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教历史故事、比喻故事、唐玄奘取经故事)画、山水画。

       4.外来影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一以人物原形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化,即拉长成加灾。

       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颈项的长度,濒骨显露,用日之间的距离牧觅,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彻成为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金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的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的结果。

①人体解剖:

        敦煌壁画直接受到龟兹壁画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影响,而龟兹壁疏又直接传自于印度和阿富汗。印度、阿富汗的佛教艺术里则早已吸收了西方艺术的营养。因此壁画中的人物,特别是菩萨,比例适度,解剖合理,姿态优美,手式纤巧,真实地表现了人体美。这种写实手法,为敦煌画家所接受,大大地加强了壁画人物解剖的合理性,弥补了汉晋绘画之不足,促成了新的民族风格的成长。

②西域晕染法:

        我国绘画起初不事晕染,战国时代开始在人物顶部饰以红点。两汉时代才在人物面部两颊晕染红色,以表现面部的色泽,但立体感不强。西域佛教壁画中的人物,均以朱红通身晕染,低处深而暗,高处浅而明,鼻梁涂以白粉,以尔隆起和明亮。这种传白印度的凹凸法,到了西域为之一变,出现了一面受光的晕染;到了敦煌又有所改进,并使之与民族传统的晕染相融合,逐步地创造了既表现人物面部色泽,又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至唐而达到极盛。正如画史上评吴进子的壁画时所说的“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 “道子之画如塑然”。所以段成式赞叹吴进子的画是“风云将逗人,鬼神若脱壁。”这样的形象,在敦煌壁画里比比皆是。这种新的晕染法,促使壁画的写实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二、敦煌壁画颜料分析


       当人们徜徉在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殿堂时,往往被它那精美、绚丽的壁画所倾倒。实际上,现存壁画的色彩与初绘时已有所不同,人物肤色等已经发生了变化。

       不久前,敦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对壁画中人物画颜料取样进行了X-衍射分析,结果发现,敦煌壁画变色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着重要关系:

 因素

        一是使用朱丹和含有朱丹的调和色,经千百年氧化反应,彻底改变了初绘时的色彩;

        二是植物颜料经千年氧化而直接褪色,或被下层变化的色彩上翻而掩盖;

        三是敦煌土质是经海水浸泡过的海底床,含有大量的碱性元素,成为颜料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敦煌壁画为何能保持千年不脱色?

颜料从何处来?

用什么工艺、矿物制成?

多年来众说纷纭。


        敦煌研究院研究人员王进玉,通过对敦煌壁画所使用的三十多种颜料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中国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具备了很高的颜料发明制作技能和化学工艺技术,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来自进口宝石、天然矿石和人工制造的化合物。

       敦煌壁画中的颜料根据化学物分类法,可分为三类:无机颜料、有机颜料和非颜料物质三种类型。

  化学物分类法  

一、无机颜料中:

       红色有朱砂、铅丹、雄黄、绛矾。

       黄色有雌黄、密陀僧。

       绿色有石绿、铜绿。

       蓝色有青金石、群青、蓝铜矿。

       白色有铅粉、白垩、石膏,熟石膏又称半水石膏、氧化锌、云母。

       黑色主要是墨。

       此外,壁画、彩塑上还应用了金箔、金粉。


二、有机颜料:

        红色有胭脂(红花提取物),

        黄色有藤黄,

        蓝色有有机蓝(靛蓝)。


三、非颜料的矿物质以白色为多,

        如高岭石、滑石、石英、白云石,

        还有碳酸钙镁石、角铅矿、氯铅矿、硫酸铅矿等,

       都是因地制宜挑选来做颜料代用品的。

       滑石是含镁的水合硅酸盐,

       叶蛇纹石是一种镁的含水矽酸盐,

       化学成分是(Mg[(OH)SiO(OH)]或MgSiO(OH))。

       

       根据材料分类所用颜料可以大致可分三类:

 材料分类法  

一、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赭石等,这些颜料大都永不变色; 

二、植物质颜料,如藤黄、花青、胭脂等,画在壁画上年代久的话会变色;

三、动物质颜料,如贝壳粉等。

       主要颜料的应用比阿富汗著名的巴米羊石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中国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吐鲁番的伯孜克里克石窟,甘肃炳灵寺、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等大量石窟寺彩绘艺术所用颜料都多。比同时期的全国各地的墓室壁画、画像砖所用颜料更多。比中国古代绘画论著记载、绘画作品的颜料更丰富。特别是应用代用品更多。

48007_kvmo_4872.jpg

       敦煌壁画彩塑中主要应用的颜色为红、蓝、绿、棕黑、白等色系的30多种颜色。

       莫高窟壁画及彩塑的红色颜料中应用最多、最普遍的是土红。特别在早期洞窟的壁画彩塑中,即十六国、北魏、西魏和北周,使用土红更多。到了唐代,随着朱砂和铅丹的大量使用,土红应用越来越少。到了晚唐土红的应用再次多起来。这一方面说明当时土红已经从河西走廊出产的赤铁矿中大量制得,一方面说明唐代绘画艺术高度发展,颜料的应用更为丰富了。

        蓝色颜料早期以青金石为主。青金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玉石之一。青金石古因“色相如天”(亦称“帝青色”或“宝青色”),很受中外帝王的器重,所以在古代多被用来制作皇室的各种玉器工艺品。由于青金石具有美丽的天蓝色,所以,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它作为彩绘用的蓝色颜料。而敦煌石窟是应用青金石颜料时间最长,用量最多的地点之一。在北朝至元的石窟壁画、彩塑艺术中都应用了青金石颜料。

       世界上只有阿富汗等几个国家出产青金石,截至目前,在中国还没发现有青金石的矿产资源。到了中期随着石青的应用,青金石逐渐减少,变为以石青为主。到了晚期开始大量使用群青。这种变化说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天然青金石是从阿富汗、印度等国传入新疆,再传入敦煌的。


艺术与化学课程小论文:作者/资源 祖琦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王利民课题组
写了 62698 字,被 4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