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有言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有衣,其名汉服。
近些年来,汉服文化逐渐从一种小众圈内文化慢慢为大众所熟知,但是许多人对汉服的了解还是仅限于“奇装异服”,不同常服的宽袍大袖往往让他们心生排斥。不过在艺术与化学的最后一堂课上,我惊喜于老师可以通过“十二花神”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能直观感受到汉服华美所带来的震撼,这让我有一种感动,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那么下面我将从汉服历史演变的角度来分享我所了解的汉服。
一开始,许多人会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汉服”,比较狭义地认为这只是一种汉朝的服饰。其实不然,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是指从黄帝到清初这一整个时期,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礼仪为文化中心,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族风貌,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它所承载的汉族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结晶。
有关汉服最早的记录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其中,“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在汉朝时平民百姓所着汉服的主要材质是麻,因为
棉花是等到了战国时期才传入我国,在当时还并不普及。当时普通百姓更多的是使用苎麻来编织衣物,那么在苎麻中纤维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它的伴生物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等,其纤维素含量为65%~75%,远低于棉花。木质素分布在纤维细胞壁上,其含量增高,纤维粗硬,发脆,缺乏弹性和光泽,影响可纺性和着色性。也正是因为苎麻的这种特性,在用苎麻合成纺线时,难免会有一些纤维探出头来,让人们在穿衣时感觉到刺痒。而纤维素含量更高的棉花在大量普及后也逐渐取代了苎麻这种材料,但是在服丧期间,人们仍旧会穿着“缌麻”这种服饰,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
传说汉服由黄帝创制,到了殷商时期才有了比较固定的样式,但是既然那么多人认为汉服是汉朝时期的服饰,我就从汉朝的服饰开始介绍,前期便不再赘述。
《汉书》曰:“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汉朝男女服装,沿袭了战国时期的深衣形式,蝉衣内有中衣、深衣 。其中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两种,但是它的裁剪方式已经不同于战国时期的深衣;男子深衣外衣领口詹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由于男子要下地务农,所以为了方便其活动,后襟自膝盖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除此以外,汉代女子劳动时喜欢上着断襦,下着长裙,敝屣上面装饰腰带长垂;男子劳动时上着断襦,下着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
那么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王朝更迭交换频繁,文化摩擦碰撞,各民族服饰、文化相互影响并吸收,因此涌出了更多的文人骚客,相比于为了劳动设计的窄袖紧裳,他们更加偏向于洒脱、飘逸的服饰,因此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也就是大袖衫。而魏晋时期女子的服装则承袭了秦汉时期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 魏晋时期的汉服是很有时代特点的,不像其他朝代,男女的日常生计就是要下地务农或者是在家里进行手工劳动来养家糊口,宽肥的袖子只会影响他们的劳动效率;而在这个时期,人们更多的是邀上三五好友,于竹林间挥洒笔墨,抒发其心中激昂,因此大袖宽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去烘托他们的飘逸之感,毕竟迎风袖摆飘飞实在是很让人沉醉于自我的“仙人”潇洒之姿啊。
那么到了唐朝,汉服的形制与面料又有了新的变化,《蛮书》曰:“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
唐朝由于经济较为发达,且在文化上颇为包容,他们融合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同时在民风上也更为开放,妇女上着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即我们现在许多女生穿汉服时都比较偏爱的齐胸式汉服,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在唐朝时,汉服的主要制作面料已经从棉麻演变为丝织品了,而在丝织品种中最为绚丽多彩的当属织锦,锦以真丝为原料, 织前将经纬丝染成颜色,织出各种图纹,采用的颜色在两种以上, 多者达数十种。真丝不同于苎麻的木质纤维,它是由蚕吐出来的丝织成的,主要是蛋白质纤维,真丝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十八种氨基酸,与人体皮肤所含氨基酸所差无几,所以它又有“人体第二肌肤”的美誉,它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所以对婴幼儿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 那么通过唐朝更为多彩绚丽的汉服可以看出唐朝是一个富饶且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民风开放,女子不再因为各种歧视而去遮掩自己的身姿,她们会通过服装更好地展现自己,表现出一种自信的美丽。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宋唐”,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我们一般简称为“明制”。明朝与唐朝时期的汉服相比,可以很明显看出其差异在于衣裙比例的倒置:由唐朝的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出来的裙摆的长度。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马面、褶裙等大家偏爱的汉服形制也是出于明朝。
明朝汉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挂金玉等贵重之器,不同于魏晋的飘逸和唐朝的开放,明朝的汉服更加端庄内敛,同时在金玉等宝器的相映衬下,显得更加高贵,我们在看一些民国题材的电视剧的时候,内院夫人小姐所着服装就是以明制为基础版型改进而来。
汉服的变化折射出的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变迁,对汉服的传承也是对我们民族艺术文化的一个继承与发扬。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汉服形制,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点:魏晋时期的潇洒,唐朝时期的开放抑或是明朝时期的高贵,一个褶皱,一片衣袖,都让人感叹华夏之衣的美丽。
虽然许多人对汉服依旧比较陌生或者是不理解,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爱上并重拾了这份珍贵艺术之花,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向世界展示华夏精美华裳。
华夏有衣,襟带天地,汉服通过传承连接了古今,拉近了遍布于大江南北的华夏子女,它见证了我们的兴衰变迁,也将在我们的努力中继续传承下去。
艺术与化学课程小论文:作者 / 法学-杜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