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中有话|“艺术与化学”课程有感——陶瓷与艺术化学

更新:2020-03-12 21:02:42

       陶瓷可谓是中国的代表,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埃及、印度、希腊等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也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还提供艺术的享受!


47246_i7en_7461.jpg

一、陶瓷的历史沿革

       大家都知道,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之一就是陶瓷了,这一点从英文单词“China”中就不难看出,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47276_t3hv_5529.jpg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作为非金属材料系的学生,我了解到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因此陶瓷的含义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过去狭窄的传统观念了。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作为非金属材料系的学生,我了解到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因此陶瓷的含义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过去狭窄的传统观念了。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在夏朝以前,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到了汉朝,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

        唐代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萧窑),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宋朝陶瓷业至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

        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景德镇集贤沐古窑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7301_p2gw_6446.jpg

二、陶瓷工艺

       说到陶瓷就不得不提到陶瓷的制作工艺,第一步是淘泥。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第二步为摞泥。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第三步拉坯,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接着是印模、修坯、捺水。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画坯,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然后是上釉,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最后就是烧窑成瓷。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三、陶瓷与艺术

        通过刚刚对于陶瓷工艺的介绍我们知道,陶瓷工艺中重要的一步就是画坯。相信大家都知道景德镇闻名于世的青花瓷。青花瓷的纹饰正是陶瓷艺术最好的表达形式。在中国古代,经过近千年的陶瓷文化及工艺的发展,陶瓷器物发展了很多不约而成的纹理与纹饰。例如:1、海水纹,瓷器纹饰之一。流行于宋代。海水布局为圆圈形式,多为八至十圈,中心为海螺纹或饰一朵花。各窑均有,而风格不同。海龙纹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画面为游龙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斗彩海龙纹龙身用青花勾勒,填以黄彩,行云与海水均以青花和绿彩组成,浪涛则不施彩,显出浪涛天的气势。2、婴戏纹,瓷器上装饰的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装饰方法为刻划、印花、绘画等。图案有童子戏花、双婴划船、骑竹马、抽陀螺、钓鱼、玩鸟、蹴鞠、赶鸭、放鹌鹑、攀树折花等,笔划简练流畅,构图生动活泼。明清时很流行。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睛",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知道,线条、无论是对于国画,还是陶瓷雕塑以及书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

       瓷器在文人生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倾道的香气,不仅熏染着上自权贵阶层、下至平民百姓的居室、服装,更是崇尚清雅的文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内容,他们竭心尽力地挖掘更为优雅的用香方法,也不厌其烦地探索着气味更为澳例不俗的香料,这一趋势在宋代达到巅峰。而彼时,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文人们所用的香器也常以陶瓷制成,这些瓷质香器不仅色彩素雅,而且有着凝练的造型,它们不仅为宋代文人的生活平添了很多的乐趣,也为我们了解文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陶瓷香炉的产生可谓历史悠久,在考古发掘中,目前所知最早的香炉形态就是红山文化中出土的陶制香炉,在马王堆汉墓中更有一件陶质香炉中至今还保存着用以熏焚的香草。而陶瓷香炉得以大放异彩当归功于宋代的文人们,在他们的推动下,这种质地温和细腻、色彩丰富稳重的香炉最终成为此后文人阶层最为常用的香器品类。


47338_4mdj_8599.jpg

四、陶瓷与化学

        陶瓷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陶瓷在化学领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知道在普通的陶瓷是以陶土和黏土为原料的。陶瓷材料多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它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可用作结构材料、刀具材料,由于陶瓷还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又可作为功能材料。而如今,陶瓷又有了新的发展,例如特种陶瓷、新型陶瓷等。

        人类学会取火,在使用火的过程中,发觉某种上加热后变硬,这意味着产生了人类造型的最初的工具——土器,以致大部分古代制造的陶瓷就以构成地亮的岩石、矿物、粘土作原料。现从克拉克数推测地壳的化学组成,75%(重量)左右是氟和硅,再加上铝、铁等十种元素约占总量的98%。以上这些主要成分形成了碱金属、碱上金属或过渡金属的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使这类原料或其混合物在高温下反应后变至另外的化合物,从而制得产品,所以又可将陶瓷工业称作硅酸盐工业.陶瓷器、玻璃、水泥、耐火材料是其最典型的产品,直至目前,这些产品的产量仍然相当可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宇宙开发、原子能工业的勃兴和电子工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性能优良的材料,如对耐热性、机械强度、电磁特性、耐腐蚀性、尺寸精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陶瓷也和其它材料一样,依靠现存的含有较多杂质目杂质含量不定的天然原料,就不可能控制产品的组成和结构,也就不可能进一步控制特性。为此,向着采用化学方法制各高纯度或纯度可控制(通过调整添加物量控制)的人造原料方向发展。为获得所需的材料特性,不仅使用构成地球的主要元素,也使用稀有元素;除了氧化物(占原有陶瓷的绝大多数)外,还出现了氯化物、碳化物、砸化物、硅化物等新材料,这些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非氧化物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具有新的化学组成和功能,而且为了提高材料的功能,除原有的烧结体外,还有单品、薄膜、纤维、粉料。产品的形状已能精确地控制,材料设计方面的工作也在积极地进行,这是通过材料的复合而实现的。这些陶瓷器为典型的原有的陶瓷称为普通陶瓷或传统陶瓷,相对而言, 新发展起来的陶瓷称为新型陶瓷、现代陶瓷或特种陶瓷。

艺术与化学课程小论文:作者/化工 郭艳宇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王利民课题组
写了 62698 字,被 4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