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悠扬的玉笛声和着温润的春风飘散在夜色中,飘荡在洛城的每个角落时,也正是牡丹将要轰轰烈烈绽放于世之时。
历朝历代,人们对牡丹的看法一直多种多样。爱之者不吝溢美之词——“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不喜者则视其为“花之富贵者”,所谓“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在借物抒情中将牡丹简单地等同于富贵、权势等,未免有失偏颇。
当然,褒奖也好不喜也罢,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牡丹之所以当得起“花中之王”的称号,不仅是因为其色锦绣,其形锦簇,其态雍容,其姿华贵,更是因为那一份高傲不屈的风骨。无论世人如何评论,牡丹始终按自己的生命轨迹,坚定地生长着、盛开着,连凋谢都是热烈而决绝的。作家张抗抗曾在《牡丹的拒绝》一文中写道:“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是了,盛放则风姿绝世,凋谢亦风骨无双。试问其它的花又有谁能有这等气魄呢?
在历史传说中,洛阳城与牡丹也正因这份傲骨而结下千年之缘。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与冬日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受烈火焚烧之苦并被发配洛阳。武皇以为偏僻凄凉、沟壑交错的邙山必能使牡丹受尽苦楚,却不料当地的水土十分适合牡丹生长,洛阳人也爱花惜花,因此造就一段佳话。
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一年一度的盛大花事,我却总是在时空的阻隔下无奈失约,只能想象那些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 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
幸而春风从不会失约于洛城,牡丹亦是。就让我把这约定暂藏于心吧,但愿人长久,终得赏芳颜。
艺术与化学课程小论文:作者/高材 赵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