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的黑暗——《三毛流浪记》

更新:2020-10-24 14:35:07

     林鸿20001226  

      中国的连环画方发展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画的形式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到了民国时期,连环画迅速发展。之后出现了许多经典的连环画,比如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以及叶浅予的《王先生》,是当时家喻户晓的作品。我对于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感触颇深,想以此机会来表达一下我对它的看法。

      三毛流浪记描写了旧社会的黑暗背景,主人公三毛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是一个孤儿,吃不饱,穿不暖这些对于他来说是经常有的事。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他不仅总是受人欺侮,而且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当他看到富人家的孩子不愿读书,便和那个孩子的母亲说,“他不读我想去”,但却得到一个滚。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读书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是一件奢侈的事,但是富人家的孩子却想着玩,这是多么可怜。 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贫富差距大。三毛成为了当时多数中国穷苦儿童命运的象征,有较强的社会讽喻和批判意义。

       虽然三毛已经永远地沉淀在无数人成长的记忆中,但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三毛依然会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东西,让我们体验苦难和不幸,也学会同情,学会关怀和珍爱。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林鸿
写了 3020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