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与抱月》——文化内卷下年轻人的社交现状(申成民 20002026))

更新:2020-10-24 21:28:29

“请别问我选哪个,这样持续下去一定很累,感觉自己渐渐被消耗。但是一个人很无聊,这比孤独更难受,是无法忍受的病。与之对抗的药,只有人与人之间萌生的,看不见的东西。所以我,今后也要继续消耗。为了维持自己,渐渐地失去,就算无法做好,屡屡受伤,也不要心生怨恨。”  ——《樱与抱月》

  文学作品的伴随着时代语境的改变而产生新的命题。不同于我国近年迸发的励志向上的主题,日本漫画秉持着其一向对自己镜花水月,海市蜃楼的文化进行批驳的作风。日本著名思想家丸山真男曾说:”日本奉行的是一个全体主义下的无限责任体系。”这种体系字字珠玑地将整个国家的命运与所有国民牵扯在一起,实则当这份责任被无限细化后,每个人分摊到的责任几乎为零。这就造成了日本企业喜欢“集思广益”的现状,造成了日本社会倦怠,无生命力的现状。没有人愿意挺身而出,没有人愿意发声。当利己主义被推上高潮,文化内卷达到极致,人人思考着自己的行为是否有麻烦到别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阂就越来越大,从众成了最好的选择,只要跟着大众,就永远不会被排挤在外。

“与人的交际,我觉得就是憋气潜水,沉入深处,各种的东西都从周围消失,感到难受了,再游向海面。回到海面呼吸后,再次潜入深处,反复重复.......”。当大众乐此不疲地朝欢暮乐,忙着孤立,忙着结群,忙着欺凌,被社交边缘化的人们只能相互救赎。这部作品表面描述着两个被边缘化的女生之间的暧昧的友谊,事实上,这是生活中不分年龄,不分性别,身陷囹圄,深陷社会漩涡无法自拔的我们每一个甲乙丙。这番话是每一个社交恐惧,疲于社交却又不得不社交的人内心最挣扎的呻吟,我们在接近别人的过程中,总会有种语焉不详的感觉,想触碰时却又化为虚影,明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心和心的距离却从未前进。这部作品用最波澜不惊的口吻,将当代我们年轻人的社交困境披露地体无完肤。

“学校里,有着独特的社会性。带着上学的感觉来到外面,就会不知所措。所以也会有想一直待在学校里的人吧。”有个问题:我们是什么时候意识到青春结束了?或者说青春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我们从高中特有的社会性质中挣脱,转身进了大学社会。突如其来社会性质的转变总会有人措手不及,迷茫,错愕。通常情况下,人们将这种错愕误当做对家乡的思念。其实我们的浮云游子意没有严重到那种地步,只是曾经熟悉的社会性质附着到了家人,高中同学,家乡的食物,家乡的风景上,形成了所谓的乡愁。这算是人生青春第一次结束,我们会怀恋高中的时光,明显地感觉到那段光阴明明就在昨天,却遥远地快要忘却。回忆在翻涌,格格不入的场面让自己越发的不合群,逐渐地固步自封,逐渐地孤芳自赏,将内心筑起高墙,围成一座城,大概也就有了“忆往昔峥嵘岁月愁”的感觉,故土与故人的温暖无时无刻都在召唤自己回去。我们最终都会涌入人海,变成一朵毫不起眼的浪花。当我们从大学的社会性质转入真正的大社会环境,事业的碰壁,感情的不顺,错综复杂的尔虞我诈千涛万浪般突袭而来,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我们又会想起早八困倦的高数课,球场上挥洒的汗水,高中喧闹的教室,初中撒野的操场,童年的三五玩伴,只有你知我知的秘密场所,早已干涸的小溪曾经的流向......思绪从从心头攀缘而上,我们突然察觉镜子中悄然生长的皱纹,消灭不完的胡茬,而后惊叹“啊,原来我已经这个年纪了!我的青春结束了......”几经周折,我们最终都变成了老舍,“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我们最终,都变成了想一直待在学校里的人。

“与人相处,都伴随着些许痛苦,闹别扭时候的和解,分开时的费力,不过,在这些负面影响的缝隙中,有幸福在,就像突然找到儿时丢失的小球一般”当自己为社交做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时,在孤独的席卷下,无力感油然而生。任何人不一定随时合拍,社交就是在苦尽甘来的过程中来回流转,当我们切实体会到身旁人切实存在的温度,感受到他人存在的实感后,就如突然找到儿时丢失的小球一般,欢欣中夹杂着熟悉又陌生的联系,这部作品总是擅长用最平凡的故事来演绎最底层也最深刻的命题。“些许的兴奋,给了我翅膀,可我的明天会到来吗。”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社交的明天是否会到来,可也必须义无反顾,飞蛾扑火地去努力,这就是清风白水般青春的模样,也是这部作品想要告诉我们的事情。席慕蓉说过:“青春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含着泪,我一读再读。”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年轻的生命,去尝试接触另外年轻的生命,这才是有温度的社会,才是有质感的社会。

“说到底,人生不管发生什么也不会改变,也无法改变,应为谁也不清楚未来是什么样的。”   ——《樱与抱月》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solitude
写了 4615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