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中有话 | “艺术与化学”课程有感——首饰与化学的亲密联系

更新:2020-04-29 21:20:32

        在学习艺术与化学这门选修课之前,我的思维是十分局限的——学习文科的人对于艺术的接受度更多,而像我这样的纯理科生是不了解也不懂艺术的。像钻牛角尖一样,我起初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化学就是化学,它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不同范围的概念。但经过艺术与化学这门选修课的熏陶,我逐渐明白了,艺术与化学是相互联系,能够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说如果说化学是以理性的形式将人们的思考展现出来的话,那么艺术就是以直觉的形式更加形象地展现了想法。艺术与化学在内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化学本身也有着艺术的成分。就如同理科生都不陌生的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我认为它就是化学中的艺术品。

       由于我自身对于首饰有一定的热爱程度,于是我发现相似的,艺术中也有着化学的应用。人类的发展史是漫长的,但我们却能知道自从人类出现的那天起,便有了追求美的欲望。最初我们会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到之后我们学会了用自然界中的材料来装饰自己。人们将他们认为漂亮的物件挂在身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首饰,专家认为应该是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使用的项链,而这些物品不外乎是天然而成或是手工打造。

47945_8fvc_9039.jpg


        提到手工打造的方面,随着人们的审美标准一步步的提高,单调的首饰制品已经没有办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因此珠宝设计师,逐渐学会了通过精致的雕刻设计来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与此同时现代的首饰在材料的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是木制的,玉制的,而是更加偏向于价值较低的金属材料,这样的好处在于受众面更广,价格亲民。

        对于金属产品,一般会用表面装饰来提升档次与艺术感。那么如何对金属进行表面的装饰便开始困扰珠宝制作者了,随着一步步地探索,他们发现这个的需要运用化学的知识来辅助自己进行制作,其主要方法便是化学蚀刻技法。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室温或者加热的情况下将金属浸泡在配制好的蚀刻溶剂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应之后使金属表面出现凹凸。这种工艺可以在金属表面产生精细的文字、图案、颜色、线条或者其他一些纹理。

        在表面的花纹制作技术逐渐成熟之后,人们又开始琢磨怎么为金属附上自己所喜欢的颜色,这便又发展出来了一种技术——化学着色。化学着色原来是为了防止金属腐蚀而对金属进行的处理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电镀一样,而在首饰制作的时候只是选择性的使用了它能够达到着色的目的。化学着色基本原理就是将金属制品在能使它变色的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表面变成所希望的颜色,最后对其进行清洗、干燥和涂有机覆盖层实现[2]。

        金属化学蚀刻方法应用于金属首饰的设计中,让设计师的思维摆脱了传统工艺制作的框架限制,让首饰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金属的美感、化学的具象化。这种“跨界”的组合,将化学的工艺融入进艺术的设计中,能够拓展首饰设计者的思维,使主题更加多元化,也可以促进首饰设计的逐步发展。

        在另一个方面,首饰上镶嵌的各种珠宝也跟化学有关系。不同的宝石,它们彼此间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晶体型、硬度、色彩等等都有所不同。钻石是我们都熟知的一种宝石,也是市场上首饰镶嵌中经常在使用的。钻石是最为坚硬的宝石,它的本质上是金刚石,是含碳岩石经过一系列条件苛刻的化学反应逐渐形成的。无色透明的钻石称为净水钻,带有其他颜色的叫做艳钻,艳钻中常常含有微量的氮元素[3]。在了解到钻石的成因之后,珠宝制作者就能选择更好的方法来切割、制作钻石制品。这又何尝不是艺术与化学结合的应用实例呢?

       上文所提及的并不只是理论上的,在实际中,北京服装学院首饰专业首饰设计与制作的教学中也邀请了本校材料学的工科教师进行辅助教学;无独有偶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开设的艺术与化学教学中邀请了许多艺术家辅助教学。非常幸运我选择了王老师开设的艺术与化学的课程,我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拓宽、也在我脑海中散播“跨界”合作思想的种子。

47945_msfe_6880.jpg



艺术与化学课程论文:作者/生科 李昀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王利民课题组
写了 62698 字,被 4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