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们几代人都耳熟能祥的作品,它讲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道路上不惧艰难困苦,将自身追求和祖国利益联系在一起,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最终创造奇迹,成为钢铁战士的动人故事。
这部小说中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奋斗者,鼓舞着无数人为了理想而挥洒青春热血,成为了几代人的精神食粮。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艺工作者将这部小说改编为连环画,将四十多万字浓缩在四百多幅画中,出版了连环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该画作一经问世便成为了轰动一时的文化大事件。
在没有网络、看不到电视的时代,人们大多沉浸在小说与连环画编织的世界里,而这也正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环画的问世,大大提高了小说在民间的知名度和普及度,促进了小说的传播。连环画用革命的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教育广大青少年读者,激励了无数青年人为理想为祖国的富强而挥洒汗水,一度成为那个没有普及电视、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只有出版物和电影的年代最经典的文化符号。
正如真正的炼铁需要经受极高温度的炼化,连环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制作也是一部炼铁史,改编脚本的女编辑王素身患胃溃疡,却不顾顽疾,常常彻夜写作;担任作画任务的画家毅进虽身为聋哑人,但克服自身种种障碍,跑图书馆、逛书店,四处收集材料,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画作。终于,在1962年,连环画正式出版发行,经多次再版,印数多达二百多万套。
连环画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当下电子产品高度普及的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我们都应当了解连环画,学会欣赏这一经典的文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