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连环画伴我长大。《迪士尼》漫画为我带来欢乐,《父与子》富有童趣,而我今天想要说的是张乐平老师的《三毛流浪记》,一本有笑有泪的连环画。这本连环画我曾在小时候翻阅过无数次,我还记得那个封面,一头母羊慈爱地在舔舐着小羊羔,而孤独的三毛向它们投去羡慕的目光。还记得小时候虽然还什么都不懂,但每每翻阅完,觉得画中三毛的遭遇都很荒诞,又替他感到难过和压抑。
1947年初,在上海街头许许多多流浪儿,他们无家可归, 挨饿受冻,遭人欺负……许许多多的他们,便成为了作者张乐平先生笔下的那个三毛。一提到三毛,大家便都能想起他瘦得皮包骨,狼狈可怜,四处游走谋生的形象。由此可见,连续的故事来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连环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运用寥寥数笔的线条构成画面,四到六张简单的画面起承转合,构成一个小故事。这般朴实,冷漠的黑色线条所绘制的《三毛流浪记》,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是作者为当时的流浪儿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哭诉,是读者对于被压迫的孩子们的同情。
连环画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和影响力。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当时《三毛流浪记》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许多人为流浪儿送去衣服和食物,希望能够尽自己一份力来给流浪儿带来温暖。还有一些人接济流浪儿,收养他们,供他们生活,上学。可见连环画能够引起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反思,从而使谁不断地进步。
连环画的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在《三毛流浪记》中有许多处对比。三毛的心理活动,其心中对生活的期待之美好,与现实之残酷无理的对比。这样的手法,让我感受到贫富的差距给我带来的深深的无力感,为当时的流浪儿所遭遇的不平等对待感到愤懑。可见连环画的感染力如此之强。
尽管三毛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三毛的形象永远在人心中。因此我们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