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中有话 | “艺术与化学”课程有感——笔尖墨韵,墨香永流传

更新:2020-04-24 20:47:37

       文房四宝的次序,有的人认为纸的花样及种类最多,以纸为首,也有人认为砚能终身作伴,亘古不渝,以砚为首,亦有人以笔有带头作用,无笔则墨,砚均无用武之地,惟独墨无居首的话,长久处在次要地位。

45982_gswu_7642.jpg

       文人对墨亦甚重视,常用"玄香","乌玦","黑松使者"等,属于隐士性的别号称呼它。其实,墨之重要,有质,有形:墨液之流动性,发黝性,匀溶性,及清馨感等,都能影响使用者临场的情绪,及书画文物的品质优劣与保存久暂。墨锭之制作造形,为适用之外的另一要素,此所谓的造形,包含墨模的:样式,文字,图绘,刻工,及塑铸后外表装饰等的精致艺术,最高级的,能达到满足视觉与心感的长期拥有价值。

       在墨的历史中,有“天然墨”和“人造墨”两个时期。

       “天然墨”时期,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更没有史官,史料也就无从谈起。传说,六七千年前,祖先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方式,他们沿河定居、种植粮食,一派欣欣向荣,开始制作陶器储存粮食。出于图腾信仰或自然崇拜,他们常在陶器上涂画各种纹样,祈祷来年丰收。这时候祖先涂画用的就是天然墨,多是活动中发现可留下色彩痕迹的植物或者天然矿石。

44752_rmsk_8033.jpg

        等到人类跨入文明时期之后,文字就逐渐出现了。祖先们开始著书立传,墨也随之迎来了它的新篇章。

        周宣王时期,不知道是谁破天荒地在《述古书法纂》中写下一句:“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就成了现存史料中关于墨的最早记载,这个叫“邢夷”的人从此名垂青史,被膜拜为“制墨祖先”。

        汉代,墨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开挂时期。

        此时,发明出“松烟墨”,大家便挥挥手告别了用天然墨书写的时代,不用再苦兮兮、穷哈哈地寻觅石墨或者拾捡植物了。随后,墨的体积慢慢增大,模样也开始逐渐增多。满足不了对颜值渴望的时候,祖先就发明了墨模,能将墨迅速压制成各种固定的形状。不仅如此,墨还形成了产业链,有了“丸”、“枚”之类的计量单位,并开始上市流通。宫廷也开始设置官员专职掌管笔、墨、纸、封泥等文房用品,还要详细记载墨的去向和数量。上品墨当然也要第一时间供奉朝中,遇见皇帝开心的时候,臣子将相们还能被赏赐一把。就像《东宫旧事》中记载的:“皇太子初拜,给香墨四丸,则其事也。”扶风、隅麋、延州等地这时候成为专供朝廷用墨的产地,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扶风、千阳和延安。东汉时,陕西千阳地区有大片松林,这些老松就是制墨的上好原料,制成的墨品必受推崇。就像《汉书》中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隅麋大墨一枚,隅麋小墨一枚。”隅麋小墨和隅麋大墨就由千阳地区生产。

44521_tsnt_1235.jpg

        汉代之后,“隅麋”一词一度被指代上品墨,“隅麋古墨”四字还用来为墨命名,以示墨的品质精良、技艺传承悠久。魏晋南北朝时期,祖先制墨的技艺不断提高,制墨业开始遍布大江南北,也不断有能工巧匠崭露头角。这时候,不仅是墨的形态体积发生改变,制墨工艺在更迭中也愈加精湛。

       三国时期,祖先制的墨开始有了味道。制墨家韦仲开创以中草药入墨的先例,他在墨中加入胶后,还加入中草药,捣上数万杵后,墨香四溢。胶多取自动物皮,入墨用胶更要是上品,胶亦可入药,在医学上有止血凝血的功效。但是,动物胶容易受环境影响导致变质,从而失去粘性。韦仲在墨中加入的中草药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墨,也就成了药墨。韦仲做出来的墨就成了最早、最基础的“药墨”,也是最早的“香墨”。药墨不仅能散发怡神香气,还能帮助墨防虫防霉、保持粘性,提高了在书写时墨的延展性和渗透性,用药墨书写的书画作品即使放上千年,墨迹依旧如新,被赞为“一点如漆”。

       当然,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北魏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详细介绍了韦仲的“合墨法”:将上好醇净的松烟料捣好,之后放入缸中用细绢筛出杂质。一斤烟墨要配上五两好胶,浸泡在梣(chén)皮汁中。然后,加入五枚家鸡蛋白,再加入筛好的一两真朱和一两麝香。在铁臼中捣上三万杵,杵数多多益善。杵墨时的温湿度都要严格控制,墨成型后每块重量不能超过二两。韦仲之后,以药入墨的例子开始层出不穷,但基本都是沿用韦仲的“合墨法”。制墨者在墨中所添加的药物也由简入繁,药效也开始各有千秋。到南唐时,医学领域也开始兴盛“以墨入药”,一时间,中医制的“药墨”纷纷面世,功效大致可分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芳香开窍三类。

44712_cabc_3019.jpg
       魏晋南北朝之后,制墨业开始遍布南北,突破了北方独霸天下的格局。南方有江西庐山制墨,北方地区除陕西外,河北易县制墨开始初露端倪。易县的墨工经过长期探索,自成一套成熟规范的制墨“易水法”,用此法制出的墨“浆深色浓”,被晋时王僧虔称赞为“剡纸易墨”,一度还成为唐代宫廷御墨。奚氏家族便是“易墨”的主要制墨名家。奚氏家族之墨,书写起来不仅效果好,还十分耐用,写上几十幅字也耗不了多少。元代的陆友在《墨史》中惊叹道:常侍徐公铉小时候得到一块不及一尺长的李超制墨,裁开后与弟弟一起享用,每天书写不少于五千字,结果这半块墨用了十年之久。真是良心制墨!唐末“安史之乱”时,政治环境突变,北方战火纷飞,导致北方的制墨工匠纷纷南迁,奚氏家族的奚超、奚庭圭父子也随之来到徽州定居。

        徽州是个好地方,这里不仅有密布的水道河源,还有黄山,黄山上还生长着茂密的老松树。奚氏家族决定重操旧业,再出江湖。奚氏家族借机将“易水法”不断改良,制得墨品比起易州墨更胜一筹。于是,奚氏家族以“坚如玉”、“纹如犀”的墨品特质在江南之地声名大噪。“史上风流且具艺术细胞”的南唐后主李煜也不由得为其倾心。李煜岂能错过如此制墨名家,果断将奚式父子纳为墨官,更赐御姓“李”,象征奚式家族永久成了李氏皇家的人。这么一来,自然就有了“黄金可得而李氏墨不可得”的说法。

        如今的我们已经很少像古人一样用墨记录生活,但是墨香依然芬芳,在有小桥流水的地方默默流淌,从古至今,从现在流向未来

44712_bavo_2082.jpg


艺术与化学课程论文:作者/资源 刘玮琪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王利民课题组
写了 62698 字,被 4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