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美的艺术呈现之杂志封面
《Nature》杂志封面可以说是科学之美艺术呈现的代表典范了,杂志采用科学规范的遴选机制和运作程序,使用摄影、数码技术、信息化技术、艺术插画等手段,塑造出独具科学和艺术特色的封面设计。
封面选用图片的第一大类是摄影,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然世界的一种新途径。在摄影的早期发展阶段,它努力的目标在于捕捉现实问题,一般认为,第一代摄影师的意图在于科学研究。因为这种认识方式建立在摄影与被拍摄事物的独特关系的基础上,并且具有一种绘画永远也无法达到的真实性。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就最大限度地应用了视觉美学方面的革新成果,使用信息可视化表达方式。“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2]。可视化作品既可以是艺术的,同时又是科学的,更准确地说是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当今杂志封面设计大多符合艺术想象或再现图的特征,即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表现业已消失、压根就不存的事物或是人类肉眼无法正常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封面艺术想象图有助于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让看似空中楼阁般的前沿科技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目光所能触及的范围。
以下以这张《Nature》杂志封面为例,谈谈我个人对科学之美的艺术呈现的看法。
本期封面所示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捕捉到的超强镁合金薄膜的微观结构。吕坚及其团队将纳米晶体与单相非晶态金属玻璃的优势结合起来,制备出了一种双相材料,得到迄今为止强度最大的镁合金薄膜。
封面故事:最强镁合金
不难看出,封面中是一种微观化学材料结构直接的视觉呈现,以图片展现出来的超强镁合金薄膜的微观结构,给人的感觉十分直观,无论你了不了解这种材料,无论你了不了解化学,这一刻,我们都为它的美而惊叹。所以我一直非常赞同科学之美以艺术的方式呈现这一理念,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了解其背后的化学背景,专业知识,及其重大意义的,但那又怎样,事实上,大部分人本就不需要清楚知道这些。但是,美丽多彩的化学世界又如何愿意就此沉浸?因此,艺术方面,视觉上的冲击与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爱美,美丽的东西谁不爱呢?就像这张杂志封面一般,如果这张封面只是电子显微镜下超强镁合金薄膜的微观结构一张冷冰冰的照片,甚至非专业人士都无法辨别出它的形状,这样的结构的确很真实,却并不具备广泛的传播性,也很难被普遍接受。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可以有,但没必要。
而现在这张封面,我们第一眼看去,也许依旧不能准确判断这是什么,但很显然,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是某种化学材料的微观构型,而且它足够美,足够美到让我们能够为之驻足,观赏它,猜测这是什么,甚至拿出手机,主动上网查询与之相关的资料,以便进一步了解它。这便是艺术的美丽呀,它能够吸引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他们文化背景不同,但却有一个共通点,这也是全世界人类的一个共通点,即对美、对艺术的不懈热爱与追求。这便达到了其目的,让人们的视线能够聚焦到最前沿的科学发现上,让人们发现,哦,原来科学并不总是乏味,它也有如此生动形象的一面呢。
“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对于科学杂志的封面设计而言,艺术图像不仅具有超越科学语言的表达力,还有助于增加文章内容的感染力。艺术图像语言反映的不是物理的事实,它是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通过图像的形象性直接诉诸人的感情,产生出一种直观性和意象性之美。它的主体既具有科学的语言特征,又具有艺术语言的属性,而就艺术构型而言,通过设计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一种综合的、叙事的又具有情感色彩的东西,使封面设计的整体形象不仅具有了形式和表义的新颖性,也强化了视觉的张力。
艺术与化学课程小论文:作者 / 化工_陈嘉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