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中有话|“艺术与化学”课程有感——《酒杯与酒》

更新:2020-05-10 22:29:59

     中国自古以来酒文化就极其盛行,文人骚客从不吝惜笔墨去描绘酒的甘甜与气质,或狂野豪放的白酒;或雍容大气的米酒;或古色古香的高粱;或小家碧玉的梨花如此种种数不胜数。精致的酒文化连带着盛各式酒的酒杯也有了不同的需求。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汾酒当用玉杯喝,玉杯更添酒色,使色清味醇。



51987_8bq0_1683.png
51987_x2j1_4233.png


      “红袖织绫夸柿叶,青旗沽酒趁梨花。” 梨花酒当用翡翠杯,翠绿的翡翠一如杭州的风情,既优雅又腼腆。

      “载金茎玉露酒,江湖上陶令风流。” 玉露酒当用琉璃杯,透过琉璃间看玉露酒中气泡,宛如身处梦中仙境。

51988_x7ry_1646.png
51988_zgx9_1003.png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葡萄酒当用夜光杯,夜光之间看血色,宛如男儿上战场,自拥功绩一片。

      “山中美酒高粱酿,醉客倾心几度闻。”见证着中国酒文化历史的高粱酒自带古气,配上青铜爵,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古典的雄风与豪气。

51988_lfcg_4224.png


    “瑶池米酒遗凡香,留得万代享酒芬。”米酒香醇,可惜味淡。因此喝米酒当用大斗,大片吃肉,大口喝酒方现男儿本色。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关外白酒虽味佳,可惜少一股芳冽之气,因此需用犀角杯平添酒香。

51990_ndxz_8405.png
51989_hglp_1661.png

     酒文化盛行的中国,饮酒在几千年的发展下自带的风雅和浪漫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所无法比拟的。而以上的种种描述,是中国古人,在将饮酒从饮食发展到一种艺术时种种尝试所得出的经验规律,通过色,香两方面赋予本身平淡的酒以精神内涵,而这也是一门技艺发展到艺术的必经之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杯于酒,似乎只是精神上的支柱,而未曾给酒带来“味”上面的加成。那么,酒杯是否能使酒拥有跟醇厚的味道呢?

      当然是可以的。陈年勃艮第当用肚大口小的葡萄酒杯。由于常年储藏,酒中香气物质会与其他物质结合从而使陈酒沉闷寡淡,且累计的单宁类物质以及硫化物使酒的口感酸涩且腥臭。但只要在葡萄酒杯中轻轻的摇晃,就能使化合物氧化从而释放酒中的香气物质且与单宁类物质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从而使得酒的口感跟佳。

51995_hdwz_2234.png

        此外,由于掌心温度会影响到酒的温度,使酒无法保持到最佳口感,高脚杯也应运而生。 当温度升高时,会促进酒精的挥发,反之则所有气味减弱。当酒温在二十度左右时,酒精会掩盖其他物质的香气,从而产生呛鼻感。但如果温度过高,大幅增加了酒精的活性,从而给味蕾带来炽热的腥辣感。所以,对于高浓度酒精或强酒精感的酒,一般都可以利用降温的方法来保持口感。然而,甜味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加强,而咸、苦、涩等味道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在饮用酒精浓度不那么高,酒精感不太强的酒时,适当的加热也是提升口感的可行之策。

51996_nk7a_6836.png

       使用不同的酒杯喝酒,带来的往往是橘枳之别。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品尝或欣赏酒时,不妨为其加上适合的酒杯,增添的不仅是色香味,更是在心境上的突破与完善,让饮酒者具有更好的体验。当然,在文化中,饮酒也不单是为了进行味觉上的享受,或思家时的浊酒,或愁思时的菊花酒,或高举时的状元红,或女儿出嫁时的女儿红。本就不是为饮酒时的色香味体验,也无所谓用酒杯加以修饰。


艺术与化学课程小论文:作者 /应化-周晋岚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王利民课题组
写了 62698 字,被 4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