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千里江山图》简介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不仅是青绿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北宋以来水墨山水的集大成之作,将创作者的情感完美融入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其开卷崇岭,其后延绵,丘陵缓缓,鬼斧神工。衔桥横江,幽宅隐士,或读或颂,自在逍遥。小桥幽森,凉亭眺远,烟波浩渺,犹如仙境。江桥壮美,群峰亭立,江诸渔村,琼岛连连,高峰耸然,直插天际。平原无际,村落有致,山崖势险,小路幽幽。河滩渔船,舟行水中,渔村星落,渔舟点点,幽林森森,生机盎然。崇岭再起,孤村崖边,延绵入云,凛然闭卷。再集蔡京之书法为跋,自然之美,浑然天成,实为中华书画传世之精品,更为“青绿山水”之巅峰。
在史籍中,并没有与作者相关的只言片语,只有翻开画卷时的一个跋文,透露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的简单履历。跋文节选:“……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
王希孟少年天才,以十八岁之年轻,经宋徽宗的辅导,创作出震古烁今的青绿山水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正如《国家宝藏》中提及:十八岁,大几岁则心力不足,小几岁则经验不丰,十八岁是王希孟的黄金时间。时也势也,若没有这种种巧合,也便没有这传世之作了。
02《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石颜料
《千里江山图》作为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作,其青绿之纯净和鲜艳,是现代画中罕见的,而这其中的奥秘,就在颜料上。《千里江山图》所用颜料均为天然矿石,而这些颜料又由顶级矿石加工而成。绿色源自孔雀石(石绿)矿物,青色源自蓝铜矿(石青)矿物,而两种颜料的制作工序,可谓十分繁复。
据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的传承人仇庆年先生所说,这些矿石原料都是他带着榔头到深山老林里去采来的,而这仅仅是矿石颜料制作的准备工作。接着,将矿物磨碎,初步筛走一部分杂质,整个过程需要每天八小时的碾压,持续整整二十天,磨到颜料表面泛光,才能得到符合画家要求的细度。最后,将研粉分为四层,每三分钟倒一次,一刻钟换一次,最终持续两天,才能得到最终的成品。
颜料矿石也只是矿石的用途之一,绝大部分矿石会被用来冶炼金属和制作化工产品,还有一部分纯度高的会作为收藏矿石或者宝石。比如宝石级的青金石就是蓝宝石,还有绿松石、孔雀石等等等等。颜料用矿石比较特殊,纯度要求比较高,就要求矿脉好,甚至包含某些能出这种收藏级宝石级矿石的,但是这种矿脉常常用于商业开发,不是所有的都愿意把优质的矿石卖给做颜料的人的。所以能找到用于采颜料的矿脉难度不亚于地质勘探,而仇老先生能以一己之力做到这个程度,实可谓心诚志坚。
03 矿石原料中的化学知识
1.蓝色颜料石青
石青,即蓝铜矿,它被分成(在蓝铜矿钟乳状)“空青”和“曾青”(drusy蓝铜)等。蓝铜矿是一个矿物质含铜,式Cu3[CO3]2(OH)2。铜沉积物产生带的氧化,经常与孔雀石共生,蓝色和绿色彼此,会更加鲜艳的色彩。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蓝铜矿很容易减少其中的CO,并且增加水分,从而转变成孔雀石。
对矿物颜料而言,蓝铜矿的成分虽然是一样的,但色泽和深浅却有所不同。一般规律是:颜色越深的往往粉末颗粒越粗;反之,颜色越浅往往粉末颗粒越细。在古代手工研磨颜料的时代,要制造出颜色均匀的石青,是相当考验技术的,需要专业的训练。
2.绿色颜料石绿
石绿,其实就是孔雀石。孔雀石是铜的碳酸盐矿物,化学式为Cu2[CO3](OH)2,单晶柱状,针状,矿物聚集体的钟乳状,如葡萄,为3.5〜4的莫氏硬度,与氧化铜共同硫化物矿床。因为硫化铜是不稳定的,风化过程被氧化,分解,最初形成的水溶性硫酸铜,然后解释方解石或石灰石发生的作用,由此形成这样的二次产品的孔雀石。
在化学不发达的古代,孔雀石是一种非常贵重的玉石,因其“色理似孔雀毛羽”而得名。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埃及,便出现了开采孔雀石的活动,孔雀石也因此身价猛增,成为贵族的装饰品。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孔雀石有一个难以克服的缺点,它的韧性较差,非常脆弱、易碎,这使得它比较难以保存保存下来。
艺术与化学课程小论文:作者/生技 樊天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