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中有话 | “艺术与化学”课程有感——欣赏不同绘画艺术门派各自特点

更新:2020-04-22 21:15:51

       人类自从诞生之际就对美有格外的偏好,我们就在西班牙岩壁上发现过远古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人类对绘画的爱始终如一,不曾停止过对绘画中美的探索。所以,从古至今,绘画发展出了好多门派,如古典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 、立体派等,它们都是不同人对美的不同理解。笔者作为一名学化工的理科生,对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有较多兴趣,今天我便粗浅的探讨一下不同艺术门派中的三派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首先讲讲观众容易理解、形式相对单调的古典主义。虽然我可能看不懂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但是每次我欣赏古典主义作品,都能让我迅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威严。古典主义形成并繁盛于17世纪的法国,从古希腊罗马文学里面吸取艺术形式和题材,主张拥护中央集权,尊重王权,歌颂贤明君主;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代表性人物及作品有高乃衣《熙德》、拉辛《安德洛马克》等。其具有三个鲜明特征:

       其一,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被画人物往往是大权在握。其二,理性至上(主要表现为以理性克制情欲)。其三,奉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借古喻今。

       古典主义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唯理主义以笛卡尔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唯理主义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这种唯理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在古典主义中起了指导作用。因此,古典主义也可称为艺术上的唯理主义。

       古典主义在欧洲产生过较大影响。古典主义先后在欧洲流行了200多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代、不同程度和意义上,都有过它们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英国在17世纪后期形成了古典主义流派,但直到18世纪初期才得到发展;俄国则在18世纪上半期,古典主义曾经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主导的倾向。

47600_gwv0_4929.jpeg       再谈谈我最感兴趣的一派风格——印象派。我认为印象派的作品在充满了想象力又不至于晦涩难懂,我每次欣赏印象派画作都能感到其强大的冲击力和跃然纸上的真情实感,情感在画作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例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印象派画作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作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作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作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

        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我认为绘画艺术重在表现美和感情,是否写实是次要因素,所以印象派能在众多抨击声中脱颖而出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47599_01rq_8815.jpg        最后,我想谈的是我们的国粹——国画。我国的国画博大精深,不仅艺术形式众多,作者也在其中表达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各方面的认知,内涵也非常丰富。我每次欣赏国画中的山水画,都能身临其境般感到山水的静美,捕捉到作者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居天地之中,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表面上,中国画是以题材分为这几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中国画之所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47599_yceq_2219.png
艺术与课程课程小论文:作者/化工 郭真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王利民课题组
写了 62698 字,被 4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