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油饰和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文献上看,春秋时代已有这方面的记载。《论语》中有“山节藻税”之面说;《礼记》中提到:"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主。”所谓楹,即柱子,节是坐斗,税是瓜柱,都是建筑物上的构件,需要加以油饰和彩画,而且色彩的运用,还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例如,南唐二陵中李异墓门楣上的彩画,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的彩画,这些早期彩画大都是飞天云气,或源龙凤卷草等几何形图案。色彩则以暖色为主调,红底色上间施青绿纹样。北宋年间刊行的《营造法式》,规定彩画纹样有九种之多,并且附有详细图样。元代开始出现旋子彩画。”山西永乐官三清殿内檐丁袱上的彩画,已初步形成枋心,藻头和盒子的布局。操头内有如意头和旋纹,互相勾连交错,构成画面。这时,旋子纹样只是方具雏形,花纹的图案和组合以及旋花结构的规律尚在形成过程之中。但这一时期的彩画色调已有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多用暖色而改为以青绿等冷色为主。 按图案内容,彩画可以分成五大类。但若从颜料的角度来看,彩画分类就简单多了,一就两类,一类用动物皮骨胶等调制颜料,称为“胶做彩画”;另一类用油调制颜料,称为“油做彩画”。大多数彩画都属于前者,制作时将固体的胶质浸泡发开,用砂锅微火熬制,再与颜料混合。所用颜料五花八门,大体可以分为矿物颜料、植物颜料、人工合成颜料、金属颜料等几类,其中性质稳定耐久的矿物颜料与合成颜料使用最多。
青色
在彩画用语中,青色及蓝色,是明清建筑彩画主要色彩之一。常使用的蓝色颜料有石青、群青、钴蓝、青金石等。
石青主要用于建筑彩画大面积底色的刷饰,性质稳定不怕雨水,但遇高温易分解。早期按颗粒从大到小,分为头青、二青、三青,蓝色从深到浅。到清代中后期,会将石青与铅白粉混合,调制深浅不同的蓝色。作为颜料,石青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使用,清晚期建筑彩画中,逐渐被化工颜料取代。
北京故宫钟粹宫彩画,绘于1420年。蓝色部分经检测,用的是石青。距今将近600年,鲜艳度有所下降。
群青又称沙青、佛青。是1828年西方用高岭土、碳酸钠和硫酸等人工合成的颜料,也是目前为止最鲜艳的蓝色化工颜料。耐高温,耐碱,但不耐酸,遇酸易分解变色。在易遭雨淋的位置涂饰群青,需涂油防护。因价格低廉,清代晚期,群青取代石青,成为彩画大色的主要颜料。现代修复时,也是群青使用最广。
北京故宫景福宫苏式彩,蓝色部分以群青绘就。
绿色
绿色也是明清建筑彩画的主要颜色,常用的绿色颜料有石绿、巴黎绿、铜绿等。石绿也分为头绿、二绿、三绿,绿色由深至浅。早期研究认为明代彩画使用石绿作为建筑大色的刷饰,但留存的实例极少。
恭王府嘉乐堂苏式彩画暗八仙,方心处绿色颜料是氯铜矿和其伴生物斜氯铜矿。 天然氯铜矿很稀有,彩画所用的铜绿颜料大部分出自人造.“巴黎绿”颜料,1814年欧洲首先制造,清中期传入中国。造价低廉,迅速取代石绿和铜绿,成为晚清主要的绿色颜料。
沈阳故宫修复大政殿彩画时,这些绿色斗拱所用的都是巴黎绿。
红色
红色曾是唐宋低等级彩画的主要颜色,明清外檐彩画以青绿二色为主,红色比例减少。主要红色颜料有银朱、丹铅、胭脂等。银朱色彩鲜红,性质稳定耐酸碱。是人类很旱就能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最早的运用出现在7000年前的彩绘陶片上。明清时已能大量生产,常见的有佛山银朱(亦称广银朱)山东银朱。主要用于油饰、建筑的连檐瓦口、匾颜、垫棋板(两个斗棋之间的部分)棋眼等部位,属于画龙点睛的颜色。
沈阳故宫大政殿的垫拱板正是涂饰了银朱油。铁红这种颜料,清代多用南方的红土打碎、细筛、研磨来制作,故又名南片红土。颜色暗红发紫,有时用来代替紫色,主要用于低等级彩画的油饰。铅丹又名章丹、红丹,呈橘红色,耐高温,不耐酸。常作为油饰的打底层,或者作为彩画中“夔龙池子”图案的底色。北京太庙的天花板上,“莲花水草纹”的花朵即以胭脂颜料绘就。
黑色
清代彩画崇尚用我国南方地区生产的烟子,故称“南烟子”。用来画彩画某些特定部位的基底色及轮廓线等。
北京故宫养心殿的明晚期选自彩画的轮廓线以黑烟子颜料勾画,称为“墨线”。
黄色
黄色主要用于在白底彩画上作画(称“白活绘画”),描绘轮廓线等,用量不对。主要颜料有雄黄、雌黄,都是矿物颜料。
白色
主要用于彩画某些地方的底色、白色线条等。
金属
彩画中用到的金属颜料主要就是金,通常有金箔和泥金两种。